如今,一位软件工程师 Teja Kusireddy 用数据扯开了这场“繁荣”背后的部分真相。他对 200 家 AI 公司进行了逆向工程、反编译代码,并追踪 API 调用,发现许多号称“颠覆性创新”的公司,其核心功能仍依赖第三方服务,只是在外层多套了一层“创新”的壳。市场宣传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令人震惊。
那么,究竟是投资人“完全不懂”,还是 AI 初创公司“太会忽悠”?“自研”与“套壳”的界限如何而定?接下来,我们将通过Teja Kusireddy 发布的长文,从他的第一视角,看看他用数据揭示的最新发现与结论。
为什么会发起“逆向工程”?
上个月,我掉进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兔子洞”,陷入了迷茫——一开始只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最后却让我开始怀疑自己对整个 AI 创业生态的一切认知。
那天是凌晨两点,我在调试一个 webhook 集成时,偶然间发现了点不对劲的东西。
一家声称拥有“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基础设施”的公司,竟然每隔几秒就在调用 OpenAI 的 API。
而这家公司,刚刚凭着“我们构建了完全不同的 AI 技术”这一说法,从投资人那里融到了 430 万美元。
就在那一刻,我决定——要彻底查清这件事,到底有多复杂。
调查方法:我是怎么做的
我不想写一篇靠“直觉”发牢骚的热评,我要的是数据,一个真实的数据。
于是,我开始动手搭建工具:
接下来的三周里,我做了这些事:
从 YC、Product Hunt 和 LinkedIn 的“我们在招聘”帖子中,爬取了 200 家 AI 初创公司的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