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一级通信军士

注册:2007-10-29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10-25 17:42: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香港是初创企业的孵化温床,社会有充分的意愿培育新科技。”

作者|王博

编辑|甲小姐

提起香港科技产业,总会有人唏嘘不已地提到“失去的二十年”。

2000年左右“硅港计划”的失败,被很多人认为是“失去的二十年”的起点。之后的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中,尽管香港孕育了商汤、大疆这样的知名企业,但似乎香港科技产业整体上在国际舞台上并没有特别亮眼的表现。

之前,香港坊间有这样一句话“High Tech揩嘢,Low Tech捞嘢”,意思是做高科技产品容易亏本,搞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反而能赚到钱。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克强曾向上观新闻坦言,以前的香港,生存之道在于金融、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和旅游这四大支柱产业,对科创并不重视,“2015年以前大家没有危机感,买一间房子或者一只股票再卖出去,来去之间赚钱很容易。”

黄克强的话有两层弦外之意:其一,“硅港计划”的失败不能一直“背锅”;其二,危机感来了,香港需要变化。

变化离不开政策引导。这些年,香港特区政府在科创方面的政策、举措不断。在今年10月,香港科创明显按下了“加速键”,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

10月6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下个月,特区政府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将公布新一批重点企业的名单,涉及十多家企业,当中超过一半来自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范畴;10月7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推行为期三年的“人工智能资助计划”;10月1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4年施政报告中18次提到“人工智能”,而在去年和前年分别是15次和4次。

“施政报告提出的措施不仅具有前瞻性,而且对香港的创新发展和科创生态的培育、传统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发展的信心。”思谋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贾佳亚告诉「甲子光年」。

从“High Tech揩嘢,Low Tech捞嘢”,到“全力将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这种信心从何而来?

1.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改变思维”


创刊于1990年的《紫荆》杂志是一本严肃的时政政论性刊物,在香港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中华文化总会会长高敬德2022年12月21日在该杂志的《紫荆论坛》撰文称,香港过去发展创新科技产业未如理想,既是由于本身科研基础较薄弱,经济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更是因为受到自港英当局至回归后的特区政府长期以来对经济奉行“积极不干预”思维制约所致。

特区政府长期以来对经济奉行的“积极不干预”政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香港的港英政府时期,由已故港英政府财政司郭伯伟所倡议的“不干预政策”。这种政策在70年代中期由财政司夏鼎基冠以“积极”一词,其核心并非“积极地不干预”,而是在积极权衡社会及经济的利害后,选择性地参与经济活动,特别是在基建投资方面。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政策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香港中文大学未来城市研究所副主席许桢就曾直言不讳地表示:“(香港特区)政府思维是发展最大障碍。”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特区政府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经济活动,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例如,新加坡的经验表明,适度的政府干预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多元化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香港特区政府虽然也意识到要推动香港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但过去却未‘真刀实枪’地采取实质性的政策措施。”高敬德写道。

就在高敬德撰文的第二天,2022年12月22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为未来五至十年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制订了清晰的发展路径和系统的战略规划。

从2022年到2032年,研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从0.99%升至2%、初创企业数目从3700多家增至约7000家、独角兽企业数目从12家增至30家,创新及科技产业从业人员从4.5万余人增至不少于10万人、制造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从1%提升至5%……《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明确提出一系列具体量化目标,展现了特区政府破解科创发展痛点的决心。


《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图片来源:香港特区政府创新与工业局


值得注意的是,“普及创科文化,提升整体社会创科氛围”被列为重点策略之一。这意味着不仅香港特区政府要改变思维,全港市民都要改变思维。

这从香港DSE考试(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相当于“香港高考”)中高分考生报考倾向也可窥见一斑。每年香港DSE考试的“状元”,也就是在DSE考试的六个科目中均取得了5**(即DSE考试最高分)的考生,报考医科已成惯例。甚至在2020年时,四位获香港大学录取的“状元”中有一人因报考了工科而被香港媒体猎奇报道。

“改变自己的想法,投入发展创科。”华为技术投资有限公司香港研究所所长顾问梁柏熙认为,这是一件需要全港市民一起去做的事。

香港科技园公司转化研发所高级总监刘思雅曾对媒体表示,香港有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也有很多的初创公司希望到香港做创新成果的转化。特别是2022年底《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发布后,有意向的公司明显增多了。

在2022年的那个冬天,还有一件大事发生了。OpenAI在2022年11月30日发布了ChatGPT,一个属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时代来临了。

2.初创企业的孵化温床


“香港是初创企业的孵化温床,社会有充分的意愿培育新科技。”贾佳亚告诉「甲子光年」。


思谋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贾佳亚


贾佳亚是香港科创界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CEO徐立以及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穹彻智能联合创始人卢策吾都是他的学生,贾佳亚在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取得极高的科研成就后,进入产业界,在大公司的历练后,于2019年创办了一家独角兽企业——思谋科技。

彼时,距离人工智能创业最炙手可热的时期已经过去一段时间,贾佳亚看了非常多的赛道,他分析了每个赛道的市场容量、未来发展前景和可能性,最终选定了工业智能这个范畴,并将思谋科技的前沿阵地落在这里。

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代,思谋科技在2023年发布全球首个工业多模态大模型IndustryGPT和行业首个工业大模型开发与应用底座LrMo;今年6月,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投公司”)与思谋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加强人工智能前沿科技产业化落地合作,这也是港投公司成立以来签署的首份战略合作协议。

「甲子光年」注意到,港投公司今年接连出手投资多家科创公司,包括思谋科技、百图生科、银河通用机器人等,同时还引进了自动驾驶芯片企业黑芝麻智能

今年10月1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4年施政报告中表示,香港会加大投资和引领市场资金,革新政府投资创科产业的思路,包括:设立100亿港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优化“创科创投基金”,发挥港投公司“耐心资本”力量。

其中,港投公司会继续引导和杠杆市场的资金,合力吸引创科企业落户和扎根香港。

香港的初创企业生态系统发展蓬勃,香港贸易发展局(以下简称“香港贸发局”)数据显示,2023年,香港初创企业超过4200家,聘用16453名员工。

香港科学园和数码港是香港两大科创旗舰及创业培育基地。截至2023年底,香港科学园和数码港的租户加上现有和已完成培育的公司合共约4500家,五年间上升超过六成;至今合共有16家已经上市、9家独角兽,融资合计约1300亿港元,获得超过1700个海内外奖项。

10月13日到16日,由香港贸发局主办的香港秋季电子产品展(以下简称“秋电展”)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作为亚洲业内最大、全球排名第二的采购盛会,秋电展特别设置的“初创专区”展示了一批由香港科学园和数码港培育的初创企业。


秋电展“初创专区”


“巫笔”就是一家诞生于香港科学园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

2023年2月,巫笔从香港科学园举办的Techathon 2023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比赛亚军和100万港元的资助。

作为一款人工智能教学辅助工具,巫笔可提供AI批改作文及写作教学支援服务,能够为每位学生制作独立作文表现报告,有针对性地提供写作总评、引导问题、焦点改写及个人化改写练习,为教师加压,为学生增效。巫笔还可以根据2024 DSE评核大纲,针对实用文部分生成题目、阅读材料和范文。

巫笔联合创始人Rex Yu告诉「甲子光年」,经过了七个版本的迭代后,目前全香港约500所中学里已有超过200所在使用巫笔。


巫笔团队在秋电展介绍产品


同样是来自香港科学园的企业Hitrons关注的则是“AI+健康”,2023年,Hitrons推出品牌DR H,发布的第一款产品就是智能戒指。

智能戒指赛道并不缺少玩家,今年7月三星发布了其首款智能戒指Galaxy Ring,来自芬兰的Oura近期推出了新一代智能戒指Oura Ring 4,苹果、小米也相继被媒体爆出正在布局智能戒指。

DR H这款智能戒指名为“太极”,已于今年4月上市,黑白两色,分别用于夜晚和白天佩戴,这款戒指的材质是钛金属,可以提供专业多维度睡眠监测、运动数据记录、全天候健康数据管理,并有着高集成芯片及传感器组合。


DR H智能戒指“太极”


DR H很强调设计美学,其设计师为香港知名设计师陈幼坚。提起陈幼坚这个名字,或许有些人并不熟悉,但很多人看过他设计的作品。李锦记、可口可乐的中文商标,以及香港国际机场、上海外滩美术馆、国家大剧院的标识,这些设计均出自他之手。

在数据监测方面,各家智能戒指差异不大,DR H的亮点在于,除了在智能硬件的开发与设计上跨界合作,也会与医疗、运动、疗愈等各个领域合作,在App上提供增值服务。

“我们跟华强北去卷价格是没有意义的。”DR H技术总监徐威介绍,“我们卖产品的同时,也卖后续的健康服务,我们很看重用户粘性和长期的数据积累。”

AI硬件迎来热潮,无论是大厂还是初创公司都在纷纷入局。不过,Hitrons的母公司海创半导体已在电子产品制造业深耕二十多年,公司创始人Sue告诉「甲子光年」,入局AI硬件不是一时兴起,“我们之前习惯于To B的生意模式,但也看到很多不让人满意的产品,我们也是在业界积累了很多年,拥有各种的资源后,才把它再横向联系了起来。”

目前DR H正在和日本的一家养老机构谈合作,计划给养老机构的老人配上智能戒指。在这次秋电展,DR H的还展示了另一款即将上市的智能戒指“无极”,这款戒指的监测指标更加完善,外观更加贴近于珠宝首饰,还可以根据用户手指大小自由调节戒指尺寸。


DR H新款智能戒指“无极”


在秋电展上,「甲子光年」注意到针对老年、残障群体的智能产品得到了专门的展示。

Seekr是由Vidi Labs推出的一款专为视障人士和视力减退的老年人设计的AI可穿戴设备,它的大小与GoPro相似,用户可手持或将其夹在衣服上,它可以实时识别摄像头拍到的画面,并将画面中最重要的信息转换为语音进行描述。

“我们想给视障人士呈现更多的细节,”Vidi Labs联合创始人、CEO Turzo Bose现场为「甲子光年」演示了这款产品,“借助AI,它不仅可以识别前面是杯子还是瓶子,还能识别出来杯子里装的是柠檬茶、奶茶还是可乐。

Seekr推出半年来,已经在香港和其他海外地区售卖,一台设备的售价为6000港元,这个价格包含了第一年的服务费,从第二年开始,每月要收取300港元的服务费。这个价格并不便宜,但Seekr目前的客户超过2000个,主要来自医院、盲校和NGO。


Seekr真机和现场演示


除了AI应用产品之外,新能源车的创新也值得关注。

但让人很意外的是,一辆1994年的宾利Turbo R竟成为了今年秋电展上为数不多的纯电新能源车。


“油改电”的宾利Turbo R


相比内地,生产年份较久的“老爷车”是一个不小的存量市场,有的“老爷车”面临报废,有的尽管还能上路,但是维修、保养花费较高。

Refined Motor与香港科学园等机构合作,开发出了一套通用电动动力系统,实现经典老车“油改电”,并可以在香港合规上路。

“针对不同的车型,电池容量在24kWh—80kWh不等,是中创新航的磷酸铁锂电池,我们采用模组化电池系统,其实什么车都可以进行改装。”Refined Motor创始人罗名佑告诉「甲子光年」,“比如这款宾利,改装后百公里加速可达到3秒左右,未来也可以期待有更多智能化应用。”

不过这些“老爷车”的改装成本不低,从30万港元到上百万港元不等,改装时间通常需要6到12个月。

这个看似非常小众的需求,目前也有改装订单正在进行中。

所有的创新都离不开需求,一些行业内不常见或者容易被忽视掉的需求,反而被香港的初创企业看到了。

「甲子光年」了解到,香港科技园公司针对入驻香港科学园的科创前期科技团队,会提供5万—10万港元,帮助他们验证想法的商业可行性。如果规定时间内发现不可行,资金也无需归还。香港科技园还设立了10亿港元的创投基金,专注于初创企业前期融资。

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克强此前在接受上观新闻记者采访时算过一笔账:“园区每投资1港元,就会吸引外部投资19港元。”

这也证明了贾佳亚的观点:“香港是初创企业的孵化温床,社会有充分的意愿培育新科技。”

3.困境与破局


一种声音认为,香港在AI时代,尤其是在大模型浪潮中,有些落后。

根据英国媒体Tortoise发布的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指数》,香港在62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排名第32,而在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指数》中,Tortoise根据各地人工智能的实施、创新和投资三个方面的122项指标进行评分,香港在8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升到了第16,排名前三的分别为美国、中国内地和新加坡。

“主要是美国以及中国内地跑得太快了,”一位香港AI企业创始人告诉「甲子光年」,“其实香港这两年也成立了不少AI企业,相关政策也好了起来。”

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根据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以下简称“生产力局”)与香港大学经管学院香港经济及商业策略研究所2023年发布的《香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研究》,香港人工智能产业的三大挑战分别为:算力不足,数据难以收集,人才招聘困难。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香港特区政府今年动作不断。

在算力方面,香港特区政府2024—2025年度《财政预算案》拨款30亿港元予香港数码港,推行为期三年的“人工智能资助计划”,当中包括资助业界应用超算中心的算力,为本地人工智能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在数据方面,特区政府提出会提速发展数字经济,包括加快产业数字转型、加强数字基础建设、研究促进数据交易生态,并以大湾区作试点探讨便利数据跨境流动安排。

在人才方面,2024施政报告中94次提到“人才”,报告中直接写明要“抢人才”,并扩大了“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大学名单,加入13所海内外顶尖大学至198所,把计划内高收入人才的首个签证期限由两年延长至三年。

对于人才,许桢认为:“政府应进一步放宽津贴,让科创界最顶尖学生来香港就学和发展,让他们成为未来香港科创宝库,而非走了一个苹果却补充一个橙子。”

从2022年香港特区政府宣布“优化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到现在“推进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香港”,香港人才的集聚效应正在逐步显现。贾佳亚介绍,在过去的三年里,做人工智能方向包括交叉领域方向的年轻教授增加了超过二十个,“整个香港有很强的科研能力,能把前沿研究跟医疗、基因、天文、地理等领域结合。”

新加坡吃掉了一部分香港的人才红利,不过,也有从香港去了新加坡的科技创业者发现,新加坡本地人才市场始终没有香港大,一些把公司转移去新加坡的老板已经发现请人不容易,同时新加坡的住宅租金、办公室租金也在快速提高。

“离开香港去新加坡的人正在慢慢地回来。”一位香港科创产业人士告诉「甲子光年」。

如果说,2015年香港成立创新及科技局让香港开始改变科创思维,那么,如今的种种政策和变化,让香港更加坚定了对科创信心。

这是一种信念,也是香港不得不押上的赌注。

这次特区政府提出设立100亿港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 ——成立母基金,加强引导市场资金投资指定策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半导体与智能设备、先进材料和新能源等,系统性建设创科产业生态圈。

这些新兴和未来产业都离不开“新型工业化”。

香港在2015年提出“再工业化”,在2022年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中又明确提出“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


新质生产力展馆中关于“新型工业化”的海报


面对土地资源紧张、工业基础薄弱等问题,香港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该怎么走?

香港生产力局给出的回答是——智能化。

例如,以“智能微工厂”的模式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凸显定制化、小批量生产、低库存、快速回应市场等优势。

在香港生产力局大楼内的“新质生产力展馆”,「甲子光年」看到了一个“智能微工厂”的案例。一台看起来仅仅比一架钢琴大一点的机器,就可以实现服装的智能生产。


数字化全成型针织毛衣智能生产线


生产力局工作人员介绍,毛衣生产商利用香港特区政府“新型工业化资助计划”建立数字化全成型针织毛衣智能生产线,重点开拓新型制造模式。毛衣生产商在现有厂房设立全新生产设备,从过去传统生产线改为单元制造模式,作小批量多款式生产,有效提高现有生产空间产值,更可减少库存及材料浪费,快速应对市场客制化的要求。生产线涵盖产品设计、数字仿真样品、工程参数及编程至智能生产。项目预期产能可达至每日运作22小时,较目前生产线提升35%的产能及减少40%的生产成本。

生产力局和德勤中国在今年9月发布的《香港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受访的在香港从事制造业务的企业中只有19%企业已引入智能化,20%打算引入智能化,8%使用其他传统方法,高达53%企业表示没有任何应对方法。数据反映虽然企业普遍认识到客制化小批量生产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仍然不足。


图片来源:《香港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


要规划香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策略,焕发香港制造新动能,《香港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建议可分为“在港制造”“总部职能中心”和“制造服务业”三个层次。


图片来源:《香港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


用智能化推进新型工业化也是思谋科技正在做的事情。

“IndustryGPT就像是一个工厂里的技术人员,它帮你观察了生产流程,同时告诉你流程怎么改进,这样帮助我们节省成本并快速迭代出新的工业化机器。”贾佳亚告诉「甲子光年」,“我们不会自己去定义客户要什么东西,而是由客户告诉我们他想要什么,然后我们再去定义他们想要的智能化机器,实现工业规范级的交付,进而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

香港还有个经常被提到的困境就是:本地市场较小,缺乏科技应用场景。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香港的优势,可以更好地做国际化。的确,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是不少品牌出海的跳板。而香港的创企,似乎从第一天开始就没有出海的焦虑。

香港数码港董事局主席陈细明今年9月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过去一年,有超过440家企业进驻数码港,同比增长20.5%,当中有17%为来自内地或海外的企业,“香港是内地企业打开海外市场的重要跳板和理想基地。”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选择香港?在陈细明看来,首先,香港长久以来都是国际金融中心,能够为企业融资提供很多便利和经验;其次,香港科研水平十分突出,政府对于基础学科投入巨大并拥有5所世界一流大学,内地企业在香港有很多合作研发的机会;最后,以香港为跳板有助于内地企业打开东盟、中东乃至欧美等海外市场。

「甲子光年」注意到,一些香港本地企业反而对内地的市场不够了解,想进入却没有找到门道;还有一些企业有明确的产品和渠道,但是受数据跨境流动的限制,无法进一步拓展内地市场。

2023年6月29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签署《关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的合作备忘录》,在国家数据跨境安全管理制度框架下,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规则,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大湾区未来融为一体,需要推动数字化、数据过境,能够将广东和香港的数据在一定层面上打通。”贾佳亚说。

还有一个数据值得关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显示,由香港、深圳及广州的创新及科技业组成的广深港科技集群位列全球“最佳科技集群”第二位。

香港科技产业,不必再提“失去的二十年”,也不宜单独看待,而是要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发展一起评价。

如今的香港,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点,而来自香江的科技创新之声,在大湾区必将有更加动人的回响。


维多利亚港夜景


*参考资料

《香港发展创新科技产业的建议》,紫荆论坛

《商汤、大疆等独角兽竟是从这个园区起步?记者独家专访香港科技园CEO黄克强》,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成为内地企业出海“跳板” 香港加速打造人工智能生态圈》,中国经营报

《香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研究》,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大学经管学院香港经济及商业策略研究所

《香港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德勤中国

(封面图及文中未注明来源配图:「甲子光年」拍摄)


来源:网易

举报本楼

本帖有 1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4-10-27 20:28 , Processed in 0.36828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