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巧轻便”及“通讯便捷”两个特点,决定了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的根本不同之处,发展趋势及相关联之处。 l 高便携性: 除了睡眠时间,移动设备一般都以远高于PC的使用时间伴随在其主人身边。这个特点决定了,使用移动设备上网,可以带来PC上网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即沟通与资讯的获取远比PC设备方便。 l 隐私性: 移动设备用户的隐私性远高于PC端用户的要求。不需要考虑通讯运营商与设备商在技术上如何实现它,高隐私性决定了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的特点——数据共享时即保障认证客户的有效性,也要保证信息的安全性。这就不同于互联网公开透明开放的特点。互联网下,PC端系统的用户信息是可以被搜集的。而移动通讯用户上网显然是不需要自己设备上的信息给他人知道甚至共享。 l 应用轻便: 除了长篇大论,休闲沟通外,能够用语音通话的就用语音通话解决。移动设备通讯的基本功能代表了移动设备方便、快捷的特点。而延续这一特点及设备制造的特点,移动通讯用户不会接受在移动设备上采取复杂的类似PC输入端的操作——用户的手指情愿用“指手划脚”式的肢体语言去控制设备,也不愿意在巴掌方寸大小的设备上去输入26个英文字母长时间去沟通,或者打一篇千字以上的文章。
从以上的特点继续推断,就可得出移动互联网的基本面貌 l 用户选择无线上网,是不等于PC互联网。 不能说移动互联网是PC互联网的延伸,同是网络建设与应用,两者之间虽然有联系,但有着根本的区别 l 无线上网可以提供给便携设备, 但基本设备终端是手机、PDA等移动设备。设备包括了PC端便携设备,也包括了移动设备,无线环境下包括的设备体系是两者的集合(见第二回移动互联网基本网络图)。
l 移动上网的终端体系,决定了终端之间的访问,即可以移动设备对移动设备,也可以是移动设备对PC设备。不同体系之间的设备之间的交互访问,决定了应用的丰富性远甚于PC互联网。中高端的设备可以访问PC端的互联网,然而并不影响移动设备与移动设备之间的访问交互。
l 纯移动设备用户上网访问应用时,要避免一切会给用户带来疑问的应用:减少下载,减少输入量。移动设备用户情愿缺少一个非必须的应用,也不愿意冒着设备被软件破坏的危险去安装一个系统或者软件。移动办公代替不了PC办公,移动办公只适宜解决信息量不是很大的问题,如远程会议,发送现场数据等,要进行大数据的采集编辑还是需要PC设备——在小小的屏幕下工程师不会使用CAD进行图形编辑,而记者也不愿意进行长达千字的OFFICE软件操作:只读不写或者加以简单的批注更为适合。 l 更广泛的利用触控技术进行操作, 移动设备用户可以通过设备的上下左右摇摆,手指对屏幕的触动进行功能项的操作。
l 移动通讯设备在网络上,与视频、音频的完美融合,如远程监控,远程即时会议,商务导航——这些是PC端无法比拟的。 l 移动通讯设备对其它数码设备的支持, 如车载系统,担当家电数码组合的客户端操作设备,基于隐私保护下可担当移动银行支付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