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ICT的时游
通信历史连载729-国家工业遗产3-北京电报大楼-1958年
“005工程”的故事: - 1952年:北京电信局申请建设综合通信枢纽大楼。
- 1953年:选址北京西单北大街路西(现西单联通营业厅处),开挖地基。后因北京的城市规划变更而停工。
- 1955年3月:北京市规划局重新确定北京电报大楼的地址为北京市西长安街以北(现西城区西长安街11号),并重新颁发工号“005工程”,国家“一五”计划中邮电建设重点大型综合通信枢纽工程。
- 1955年10月:邮电部批示确认选址。
- 1955年11月:北京电信局成立负责工程建设的“005工程处”。
- 1956年4月21日:北京电报大楼工程开工,聘请了4名苏联专家和莫斯科通信建设公司指导该项目施工。
- 北京电报大楼由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设计,著名建筑师林乐义主持设计。
- 1956年3月:完成初步设计。林乐义总建筑师的北京电报大楼设计效果图
- 1957年12月:完成施工详图,由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担施工。北京电报大楼的首层平面图
1958年:西单路口东向,北京电报大楼即将竣工。
1958年9月21日:北京电报大楼竣工,历时两年零五个月,提前了三个月。 - 大楼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100平方米,主要由报房、机房、营业厅、办公室等组成。
- 大楼地上6层,地下1层,中心有一座5层楼的四面塔钟的钟楼,连同大楼主体共12层,主楼东西长101.3米,南北宽18.1米,连同平台35.75 米,两端向后凸出15米,宽度为11.7米。最高处高度73.37米,比天安门城楼还要高,是长安街上第一座名副其实的高层建筑物。
- 1957年从民主德国进口的机械式塔钟只有时针和分针,没有秒针。
- 设计师林乐义借鉴美国20世纪40年代“保守的现代主义”设计方案:除了中央的钟楼,主体建筑整体外观为四四方方,屋顶为平顶,大楼俯视为“山”字形。建筑风格庄重、朴实无华,楼上装四面塔钟,气势恢宏,是人民邮电事业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 聘请苏联专家担任技术指导,主要通信装备由前苏联和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引进。塔钟及其相关部分的设计、制造和安装,得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专家的帮助。
1958年9月29日:北京电报大楼落成典礼,国内第一个第一个自行设计、自行建设的中央通信枢纽、亚洲最大的电信业务综合营业厅。邮电部长朱学范剪彩。
1958年9月29日:邮电部发行了《北京电报大楼》纪念邮票一套2枚和首日封。
1958年9月30日:北京电报大楼投入使用,彻夜灯火通明,成了老北京最早一家“24小时不打烊”的营业场所。
大楼的横剖面、拱顶墙身剖面及室内照片:
大楼的比例关系
北京电报大楼作为第一个全国电信网路中心和全国电报网路主要汇接局,与全国所有省会、直辖市、自治区首府、工商业大城市和重要海港、边防要塞及休养胜地等均设有直达报路;与全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建有国际直达报路。业务种类有用户电报、快速真迹传真、报纸传真、数据交换和信息检索、咨询服务、维修及代培人员等项目。
北京电报大楼当初主要由营业厅、报房、机房和办公室等几部分组成: - 地下一层:电力机房、电缆进线室和防空报房。
- 地上一层:营业大厅。
- M层:东侧是宿值室。西侧是报底室。
- 二层:传真机房、对外修机室、内部电话交换机室、业务洽谈室和具有吸音壁的电话会议室。
- 三层:国际、市内报房,用户电报人工交换机室和电报载波机室及电报设备维修室。
- 四层:国内报房(包括气象、报汛中心台)、电报设备维修室。
- 五层:短波无线终端控制室。
- 六层:电报通信指挥调度管理中心办公室。
- 楼顶:钟楼及一些其他相关设施。
1958年10月:国庆游行的队伍经过刚刚落成的北京电报大楼。
大楼整点报时的故事: - 大楼建成后,北京电报大楼的整点报时钟声,选取了《赞美新中国》和《东方红》两首乐曲。整点报时的前奏曲是在民主德国录制好的,使用钢片琴演奏,作为塔钟的配件。一首曲目是《赞美新中国》的前几句,另一首是《东方红》的前两句。两首曲目交替使用。
- 大楼建成后,北京电报大楼全天24小时整点报时。周总理考虑到附近居民的休息,要求对塔钟报时的时间进行调整,每天早晨7点至夜间22点报时,夜间至清晨不报时。
- “文革”期间:《东方红》前奏被确认为唯一的报时钟声。
- 1966年:北京电信局邀请北京中央乐团石万春、中央音乐学院包惠乔演奏钢琴曲,中央广播乐团民族乐队进行再创作、混声录制。
- 混声录制的《东方红》乐曲在每天早晨7点首次报时播放前奏曲的全曲,其他时间只播放前奏曲的前几个小节。
- 自此,《东方红》乐曲的报时钟声成为北京电报大楼唯一的整点报时钟声,也融入了附近居民的生活。
- “电报大楼有一次因为维修,钟声停响了几天,结果附近的居民跟着就不自在了,有的人甚至因为早上没听到钟声的召唤,上班迟到了。”附近居民说。
1959年3月15日:周总理与董必武、贺龙、李富春、李先念等中央领导30余人一起视察了北京电报大楼。从机房、到工位、电信职工中间,从早到晚,再从生产车间到顶层钟楼,周总理在北京电报大楼待了一整天。
1962年:西单路口东向,北京电报大楼。
塔钟的故事: - 大楼的塔钟是1957年从民主德国进口的机械式塔钟,只有时针和分针,没有秒针。
- 经过多年运行,机械齿轮的磨损导致塔钟时间精准度有所下降。
- 周总理常用北京电报大楼的报时钟声与自己的手表校对时间,发现塔钟时间有误差时,亲自叮嘱有关部门及时修理和校准时间。
- 周总理的生命晚期,还叮嘱上海的领导同志,要求上海的电钟厂为北京电报大楼更换精准度更高的电钟。
- 1979年:大楼的报时钟更换为国产电钟。
-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的倒计时需要,北京电报大楼塔钟上加了秒针。
塔钟指针颜色的故事:
-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崇尚红色,改为白色底红指针。
- 70年代初:塔钟更新改造,将原白色底红指针的方案改为白底墨绿色指针。
1965年:北京电报大楼附近的栅栏胡同,改名为钟声胡同。
1990年:北京电报业务达到顶峰,超过4440万封。报务员工作时连喝口水的工夫都很难挤出来。深更半夜送电报摩托车的突突声,能把整条胡同的人惊醒,因为电报内容是大喜或大悲。“母病速归”和“今晚接站”一类的急电占比最多。
1993年元旦:北京电报大楼钟楼
1993年除夕夜:150个家庭在北京电报大楼向港台等地的亲人电话拜年
1993年:北京电报大楼荣获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
1995年:中国开始建设公用互联网,第一个核心节点设在北京电报大楼。
2003年2月1日春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来北京电报大楼视察数据中心。
我国的第一个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房也在楼内落户。 2009年10月1日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晚会,北京电报大楼的钟声作为晚会序曲通过电视直播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2016年12月:北京电报大楼只剩最后三位“发报人”。最资深报务员-76年进入电报大楼的白何廷回忆“电报数量太多了,根本忙不过来,特别是七八十年代,最高峰时仅大楼一天的收发电报量能达到10万封。” 2017年6月15日:服役59年的北京电报大楼一层营业厅正式宣布停业,唯一一个电报业务窗口搬迁至北京长话大楼。
新闻发布厅的故事: - 2017年6月:北京电报大楼营业厅改成为中宣部的新闻发布厅。
2018年:北京电报大楼的大钟报时校准系统由美国GPS系统更换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系统。 列入名单的故事: - 2007年12月19日:北京电报大楼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近现代建筑保护目录。
- 2016年:北京电报大楼入选中国文物学会与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
- 2019年10月18日:北京电报大楼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名录。
- 2019年11月25日:北京电报大楼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 2020年12月17日:北京电报大楼被列入工业和信息化发布的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参考资料:1、《见证新中国通信事业发展-北京电报大楼》中国电信博物馆 2、《西城典靓|北京电报大楼的钟声》北京西城 3、《重读经典|永不消逝的电波:北京电报大楼》CADG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4、《纪念北京电报大楼落成65周年》胡秉毅 快活兔的小窝 5、《【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北京电报大楼&海鸥表业手表制作生产线》王君 国家工业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