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零一万物放弃预训练大模型,分别押注医疗AI和全面行业落地;MiniMax 收缩 To B 业务,并专注 C 端视频生成等场景的海外市场;智谱、月之暗面、阶跃星辰在开源社区依然活跃,但并未有能超越 DeepSeek R1 的新模型;获得大量融资和政企合作订单的智谱不愁生存;因为效果远不如开源而放弃了投流策略的月之暗面,其头号产品 Kimi 因为元宝的后来居上,在定位上正显得尴尬。
总体来看,六小虎与国内市场中 “ 最没有想象力 ” 的一部分即 To B SaaS 市场,交集越来越大。
“ 比如一家公司想做 To B 的大模型应用,即便创始人自己没有这个能力,要想做出产品也很快。无非就是招两三个特别牛的人,当然领头人必须很厉害,不然可能没法入手。这种方式的成本会比训练大模型的成本低很多。即便是行业里的大牛,年薪千万也差不多了,再加上两三个年薪百万的,就能组成核心团队。实在不行,还可以找外部的AI公司合作。”
“ 一体机就是将核心硬件、软件、执行环境进行打包,达到开箱即用,主要面向技术部署能力较弱的机构,比如政府、教育机构等,也有一些企业客户,要点在于方便使用和技术自主性。当然它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数据安全、隐私合规,因为它是私有化部署,面临监管的时候更容易通过安全审查。并且一体机是软硬件深度优化的,对于推理专用的芯片、端侧芯片,响应速度更快。还有另外一种考量,比如一体机对于国产芯片做了深度定制,从而绕过一些底层限制,提高效率。有些企业倾向一体机,是因为对成本比较敏感,更关注ROI,一体机的使用寿命更长,对于做财务报告的 ROI 可能更好一些。”
基于自身在 To B 市场多年的行业经验,王文广向知危描述了这个市场的残酷性:“一站式平台产品肯定有市场,而且市场还很大,但是会非常碎片化。我合作的这些小公司规模都不大,他们的运营成本相比中大型公司是更低的,可以把价格定在 30 到 50 万之间,即便这样也可以赚钱。因为他们不需要考虑研发成本,只负责实施,能够覆盖人力成本就行。如此一来,就会把整个 To B 场景的应用服务价格压的很低,何况我参与的市场肯定不只有我在做。中大型创企参与的市场可能只能做大型的企业客户,那也会面临其它创企、传统集成商等竞争对手。即便是大厂,在 To B 市场的业务策略也都差不多,大厂还能有自己的大模型和品牌优势。”
“ 我也在用 DeepSeek,还有大量其他企业也在用 DeepSeek,那就没有任何差异化的地方。国内有多少云厂商,就至少会有多少个竞争对手。国内 To B 市场一直是这样,想要活下去,要么关系硬,要么服务好,要么价格低。”
“由于医疗行业具有严格的牌照和合规要求,大模型在进入医疗领域时必须解决合规问题。未来的 C 端医疗服务可能通过结合医生技术和AI技术来提升诊疗效率,尤其是面向 80 后、90 后、00 后等年轻群体。”
最后,即便抛开国内 To B 市场本身的特点,单从大模型应用竞争的角度,To B 市场的存活难度也相当大。王文广表示:“ 虽然整体上大模型 To B 产品的设计模式还在摸索中,但最终还是会趋同的。这方面不仅是国内,就连硅谷科技公司也类似,比如 OpenAI、Anthropic、谷歌等,只要模型本身的性能拉不开差距,在这个市场里就一定不能赚钱,最后会卷到大家都处于同样的水平。”
梁贺表示:“Kimi 的大模型技术和竞争对手没有太大区别,那就只能免费,这就导致月之暗面商业化变得特别困难。作为一个 To C 应用,看不出它跟元宝、豆包的区别在哪里。而且,豆包可以用字节其它业务来养,元宝可以用腾讯其它业务来养,它们可以投入 1000 亿来养这些应用。”
姜绍补充道:“对于 C 端用户,更加关心产品易用好用,腾讯和字节在这方面做得更好。当然阿里也有机会,阿里正在孵化名为 ‘AI听声 ’ 的应用,这个应用通过 AI 进行聊天和交互,目标是取代抖音在短视频平台中的地位。虽然抖音吸引大量创作者生成优质内容,但 AI 聊天应用通过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互动的体验,有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用户群体。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于内容创作和互动方式。如果阿里能够突破这一块,也有机会翻身,当然如果腾讯跟进仿制,就不好说了。”
高鹏表示:“AI创业公司要想活下去,还是要转向应用,一两年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现在转都可能太晚了。接下来第一批要被淘汰的 AI 公司就是做基座大模型的公司。大模型的训练,其实有很多复杂的细节,非常依赖经验的积累。Transformer 架构内部的细节是普遍比较了解的,但不管开源还是闭源模型的论文基本都不会告诉你数据是如何准备的,数据细节是什么,数据规模有多大,数据质量如何等等,业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反观那些AI落地不成熟的行业,特别是智能制造,有大量的定制化的东西,每个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企业想推动 AI 工作自动化比较困难,数据的价格很高,精度要求也很高。虽然说工业软件基本是智能制造落地最早的解决方向,有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制造业的 AI 化升级是有历史包袱的,大部分的制造行业的数据和信息化的水平是不够的,就导致它们在做 AI 化的时候是缺乏数据的,特别是异常样本的收集几乎是没有的。复杂度也高,比如设备种类繁多、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算法可迁移性很差,常常忽略一些关键因素比如温度、材料或者一些不可预测的变量的影响。而且,企业对传感器数据的关注是有偏差的,对于各种传感器故障数据,企业主要关注的是会影响生产结果的数据,但实际上,那些边缘的传感器数据,未来很有可能成为我们撬动整个制造业创新和商业化的一个支点。AI 能够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发现潜在的优化机会,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 而且,制造业的能力要求和其它行业也有一些不一样,它要求必须实时处理问题,大模型的延迟性在这里会难被接受。所以,智能制造短期内是没有投资回报率的,当然国家肯定会把这个行业的AI化给扶持起来。可能未来五年,会产生一个大规模增长,机器人化和 AI 化会做一个双重结合。”
说到底,对于初创公司来讲,无论是做基础大模型还是做 To B 或是 To C,你都很难找到一个坚固的护城河,如果没有长年积累的数据或技术经验,都无法形成竞争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