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牌照将近、星座加速"的叠加信号下,中国卫星互联网正从政策预热走向产业冲刺。 8月27日,工信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30年实现“手机直连卫星等新业态规模应用、用户超千万”,并在“有序扩大市场开放、持续拓展应用场景、培育产业生态、优化电信资源、加强监管、协同推进”六大方面提出19条举措,尤其提出“研究设立新型卫星通信业务、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开放”,为商业航天与运营商、设备商的协同提供了顶层设计与准入抓手。 政策落地的同时,星座组网似乎明显提速: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中国星网已在21天内连续完成多次低轨卫星发射;8月26日,又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用长征八号甲将“低轨10组”送入轨道,延续高密度入轨节奏,行业进入"常态化连续发射"阶段。 市场侧也在酝酿新的"准入时刻",有消息称相关部门"近期将发放卫星互联网牌照";如果后续真的成型,那将意味着我国的卫星互联网将从组网阶段逐步迈向运营阶段。 这确实意味着卫星互联网的一片蓝海展现在眼前,但是同时,市场也有过于乐观的部分。 一、从"增殖"看万星组网:星网真的在加速吗?究竟什么是卫星互联网? 传统地面互联网依靠光纤、基站传输信号,而卫星互联网在距地面500-2000公里的低轨道部署大量小卫星,形成覆盖全球的"天网"。 工作流程很简单:用户通过手机或终端设备发射信号给头顶卫星→卫星"接力"传输(因为单颗卫星停留时间短)→地面关口站处理请求→信号原路返回。这就像在天空架设了巨大的"WiFi网络",让地球任何角落都能上网。 但是,实现最终的上网,必须完成卫星的组网建设。 在大洋彼岸,以SpaceX星链为代表的低轨通信星座,源起于美国提出的"增殖"概念。当时美国发现,在地球静止轨道服役的又贵,又重,能力又强的关键卫星很容易受到攻击。一旦瘫痪几颗重要的节点星,整个系统就不能用了。 所以,为了避免整个卫星网络被打掉,要像互联网一样,去中心化运营。这就有了轨道更低,但是卫星数量更多的增殖星概念。天上的星链几千颗,就算打掉一半,它也还是能保持基础的功能。 因为轨道更低,单一卫星在某一地区上空飘过的时间很短,所以这就需要更多的卫星,以类似接力的方式,为地面上同一个地区提供通信服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听说低轨通信星座的规划,卫星数量都是以万为单位起步的根本原因。 所以近期,中国几次重要的发射,都在打低轨通信星座就不足为奇了,这也是媒体普遍猜测星座建设在加速的表象。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并不是我们低轨通信星座的建设在近期发力,而是上半年因为种种事故,积压了几发火箭,在最近集中发射,导致看起来好像在加速。 目前发射卫星使用的不可重复使用火箭,在运转效率上还存在短板,使用它组网的能力有限。真的要加速,还要等到未来长征12AB两个型号,还有民营火箭公司可复用火箭服役以后,才会产生质变。 二、卫星互联网牌照含金量有多大在解决了卫星组网、架构问题的基础上,整个低轨通信星座想要实现服务用户,就需要牌照了。 低轨通信星座大体上有两种服务模式,一种是通过卫星与手机直接相连,用户把自己想访问的网站,或者想做的事情,通过电磁波发送给卫星。卫星把这个需求,转发给远端的类似于一个总站的机构进行接收,然后通过总站访问网络,把用户要办成的事办完。再把信号反馈给卫星,再通过卫星连回手机。这样实现服务。 另一种就是通过一个类似平板的移动终端,卫星与终端链接,实现上面的循环,然后终端再像wifi一样服务手机。 原则上我们利用电磁波实现信息的传输,但是电磁波的频率也是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乱用的话会出乱子。以上两种服务模式无论哪一个,在卫星传输过程中,都需要一个国家管理机构的许可,才能够使用某种频段的电磁波进行服务,不然就是违法的。 所以从技术角度看,有了一定数量的卫星以后,就可以实现卫星互联网服务。但是没有牌照,这个服务就是违法的,一旦被发现,会有管理机构出手叫停或者处罚。 根据《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卫星通信业务牌照主要分为A13-1(第一类卫星通信业务)和A13-2(第二类卫星通信业务)两大类。 其中,A13-1是面向手机、便携终端等移动场景;而A13-2则覆盖机载、船载、固定终端等场景,比如飞机上的卫星Wi-Fi、远洋船舶的通信服务。 目前,根据公开资料,仅有表格中的五家企业持有 A13牌照,而持有 A13-1牌照的仅有中国电信、中国卫通、中交信通。 这次万众期待的,也正是A13-1牌照。如果A13-1牌照成功发放,也给了三大运营商中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获得卫星互联网对终端的运营权。 同时,也等于在商业上给卫星互联网公司开了绿灯。这次牌照的申请,也就是这个意思,给中国的低轨通信星座们开一扇服务的大门,形成商业闭环。 对卫星企业而言,外界普遍看好的是两家公司,也是目前国内正在建设的2个最大的互联网星座。
不过目前这两个被普遍看好的星座,商用都有一些问题。"星网"的一期卫星其带宽通量十分有限(据网络消息不超过200颗),早期卫星的带宽通量可能受限;而"千帆"星座虽然为纯民用星座,但该星座受到发射能力制约,2025年第二季度以来没有发射一颗卫星,目前仅在轨卫星数量有限。 除了这两大巨头,其他潜在的竞争者也已摩拳擦掌: 比如以蓝箭航天为代表的民营火箭公司,不限于在运载能力上寻求突破,也开始布局自己的卫星星座,如“鸿鹄”星座,试图打通“火箭+卫星+运营”的全产业链。华为在龙江三号卫星上也测试了手机直连卫星技术。 可以预见,牌照的发放不会是“独木桥”,而更可能是一场多方参与的盛宴。不同的参与者将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战略定位,在不同的细分市场展开竞争与合作,共同做大卫星互联网这块“蛋糕”。 当然,事情的推进不会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快。 本次只是允许各家卫星公司申请牌照,后续的批复和颁发,则还没有定论。这里会涉及多方博弈,卫星公司之间的关系,卫星网络与传统地面运营商的关系等。 因此,虽然国内开始计划发放卫星互联网牌照,但其目前距离全球实际组网还早,距离大规模实际投入运行还有2-3年。
|